阅读历史 |

第七十四章 称帝?(2 / 2)

加入书签

既要遴选六部官员名单,又要负责接下来新税法推行的前期准备工作。

就连朱怡炅这个监国也没闲着,同样去往自己的御书房,开始批阅由秘书处整理呈递的奏疏公文。

后续的几天,泉州府上下风平浪静。

哦,倒也不是完全无事发生。

首先,福州府那边朱怡炅发去了圣旨,令杨恭在福州先暂行驻扎,配合新任知府尽快恢复福州秩序。并以征檄并用的手段,力图在今年年末前,不说拿下全闽,至少也要让福建大部归于明军掌控。

同时,黄殿和李勇这两位复国元勋此番也来到泉州。

虽然黄殿由于爵位太高(辅国公),先前被朱怡炅有意雪藏,但台弯叛乱之后,朱怡炅又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或许,这些老牌勋贵也并非无甚大用。

朱怡炅先是好生安抚了一番来至泉州的黄殿和李勇,随即便以两人率军平叛有功,特擢升黄殿为大明新军第十三镇指挥使,李勇为副使。

这第十三镇,乃是在泉州本地募兵建立,基础的练兵建制早已完成,就差任命一个指挥使了。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决定不再雪藏,那自然就要大用。

如今,算上第十三镇,加上赖池还有张岳的番兵,明军总兵力已至七万余众,再算上台弯那边的厢兵,朱怡炅已然可以号称有强兵十万了。

兵力膨胀至此,原来的镇指挥使官职已是有些低了。

单说此番杨恭和徐进,这两个南北路军主帅,以镇指挥使的职位统帅数万大军,已是有些掣肘。

朱怡炅已经想好了,等到明军基本控制了福建,就正式组建军级作战单位。

至于正式官职,则直接照搬某兔的军长,称呼上则既可称呼军长,也可称呼将军。

而军级的兵力规模,便定为五个镇,加一个辎重部队,专司保护和押运粮草军械。

如此一套下来,配合大明的新税法,加之迁都泉州,这大明的军政系统便算是彻底稳固和正规化了。

大明也将从原来的造反集团,开始正式向正统王朝过渡度。

随着朱怡炅这边各种任命圣旨不断下发,行政机器高速运转。远在福州的杨恭得到圣旨,同样也动了起来。

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又往四方州府发布招降檄文。

短短数日,福宁建宁还有延平三府,不少边镇忍受不了压力和恐慌,易帜而降。

明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兵锋成功渗入三府辖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