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0章 水车(2 / 2)

加入书签

以将稻田米、稻田鱼、稻田鸭、稻田蟹等一系列的作物来一个综合养殖。

她这样想着,拿出了自己的小本本,把这个地方给记了下来。

村里人家,煮得饭口味一般,但是很热情,家里能有点好东西,全都拿了出来。

大家吃的也挺满意的。

当然,吃完这顿,徐师爷悄悄过去,给赵村长手里塞了二两银。

秋之云这里也去换了一些银钱,她直接出钱买了一对麻鸭,活的,直接装进笼子里,搁到了车上。

“水车建设县里也替你们村中出些钱,到时一起看看灌溉效果再说。”张县令又给了赵松一个天大利好。

赵松带着全村人,欢天喜地将他们送出村去。

“秋姑娘,你为何要带这么一对麻鸭走啊?”

“我在想除了种植之外,养殖也是一个极好的增加村民收入的方法,只不过现在我看各个村子的养殖业似乎都不成气候。”

秋之云明白,目前各个村子是不可能像他在现代社会那样,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投身于某一项种养殖事业,然后不断的拓展,逐渐成为整个村子的支柱产业。

主要就是因为,村子里所有的田都是家家户户自己置办的,养的这些家禽家畜,也是各家各户自己养殖。

无论是谁,有一个好一点的方法都会藏着,不愿意说给别人。

毕竟在这些村民的见识当中,想法还是很简单的,如果我有一个好的方法,那我干嘛不自己好好去用,要是说给了别人,种的多了或者养的多了,卖不出去谁都挣不着钱。

秋之云觉得,现在整个六界已经平平淡淡的过了很多年。

无论是吃穿住用行,都没有什么新东西。

人间的老百姓活得特别困苦。

这些修士们日子过得也是平平。

毕竟修士们都是少数,还是生活在凡间的凡人最多。

凡人们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蔬果,养出更多的家禽家畜,再掌握点优秀的食物制作方法,这市场不就打开了吗?

各界的修士们肯定会买啊。

然后,修士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那点钱不够使,自然会想出很多方法,比方跟人间的凡人合作,研发出一些适合凡人使用在劳作中的便捷工具。

这不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吗?

秋之云觉得可以为机智的自己点个赞。

他们下午又去了离水塘村不远的一个村子——余福村。

余福村建在河边,村中多是河滩地,一户人家也就一两亩良田。

没办法,余福村的村民只能在河上想办法,他们村里都是渔民,村子里一起置办了三条小船,平时村子里会组织起来去河上打渔。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新鲜的鱼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

普通百姓厨房里没有那么多调味品,很难去掉鱼里的腥味儿。

于是,余福村的村民们就用粗盐石将鲜鱼腌了,再挂着晒干,干鱼就可以送到镇上、集上卖出去。

正是因为他们这里有这种特殊的处理鱼的方式,所以,他们村子的咸鱼卖得挺不错。

“咱村比不得下游的几个村,能保个温饱就不错了。”余福村的村长余冬告诉秋之云。

余冬挺年轻,今年刚满三十。

他是从自己老爹那里接的班。

他嘴上说着这话,实际脸上却是挂着笑的。

他们村里地不多,但靠着打渔也能养活自己。

他们这个村子有个特色,都不爱跟人家比较,自家日子能过去就好。

之前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乱,还能存留下来的村子,肯定心得宽一点的。

“你们这些粗盐石,是从哪里弄来的?”秋之云对那些粗盐石更感兴趣。

“是我们这里河滩上的石头,听我爹说,当年战乱的时候,我们村的人全部登船,在大河之中漂了许多年,实在没有盐吃了,就冒险登岸,没想到河滩上无意间找到了这种石头,石头是不能吃,但是搁水里一泡,能泡出点盐味儿,我们就管这个叫粗盐石了,可惜没什么大用,就只能腌点咸鱼。”余冬叹道。

他倒是想要是粗盐石能产出盐来,那日子可不就好了。

不过,这事儿也就偶尔一想,反正过得去就成。

秋之云笑了,这村长也挺有意思的。

他就没想过,这盐石有可能是天然盐矿吗?

不过,盐石应该怎么提炼呢?

这事儿,秋之云也不知道,不知道他们用炼丹的方式会不会成功?

她又掏出了自己的小本本,先记了下来。

秋之云想着,幸好是自己出来走了一下,这个小县城还真是藏着不少好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