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零七章 有潜力的新专利(2 / 3)

加入书签

“弟子记下了。”

梁启超心中叹了一口气,没再过多反驳。

翌日,便登上了返回日本横滨的轮船。

梁启超是个一直进步的人,哪怕多次改变自己的主张,有点像个“骑墙派”,但他的确一直在进步中。

而有些人,在41岁时,其进步心智实际上已经死了。

另一边的李谕,则继续留在底特律没着急离开,好不容易来美国,必须多搞点专利。

正好现在有条件,而且谢煜希又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

“你想用一个钢厂的实验室?”谢煜希听到李谕的请求后,诧异道。

李谕点点头:“不行的话,有个炉子就可以。”

谢煜希琢磨了琢磨:“实验室的话,底特律没有,但是在匹兹堡很好找。爷爷虽然卖掉了公司,但是不少小作坊还在为我们做日常业务。”

匹兹堡是卡耐基的大本营,也是美国的“钢铁之都”。

当初摩根用5亿美元收购了卡耐基的钢铁公司,递给他支票时说:“恭喜你,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00年左右的五亿美元绝对是天文数字,老美一年的财政花销也就差不多5亿美元左右。

可想而知卡耐基是多么富有。

如果论流动资金规模,卡耐基目前绝对算得上美国前三,或者仅次于洛克菲勒。

而摩根之所以下血本收购卡耐基钢铁公司,是因为现在美国行业内卷太严重了。

真的超级严重。

此前说过,美国半个世纪就修了27万公里铁路,堪称初代基建狂魔。

但19世纪老美上上下下的管理非常混乱,官方对

恶性竞争非常严重。

铁路行业属于老美重点扶持的,就像后世新能源汽车刚刚出现的时候,采取的是补贴政策:按照修的里程,修得越多,补贴越多。

这就给了很多公司薅羊毛的机会,有的铁路明明直着走就可以,却硬生生被修成蛇形走位。

反正半个世纪下来,美国到处铺满了犹如方便面一般的铁路。

铁路的兴盛,自然导致了上游钢铁行业的壮大。

甚至已经供大于求。

这属于鸿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也就是针对具体的各个铁路公司而言,内部管理同样非常混乱。

当时很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是分离的,公司的股东不参与经营,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管理层坑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管理层会偷偷组建一家新公司,在现有铁路旁再修建一段铁路,跟自己任职的公司竞争。目的就是迫使股东收购这段铁路来谋取私利。

如此的事情层出不穷。

所以摩根才想出面改变现状。

他改变行业用的方式就是金融。

摩根对金融的理解要远远超过这个时代,“股权信托”就是他最早发明应用。

金融的真正力量也不在于拥有足够多的资金,而是对于资金的连接能力。

摩根通过股权信托将分散的中小投资者股票集中起来,由摩根银行统一行使权力,同时安插人进入董事会,牢牢控制公司,再进行合理化改革。

这一套组合拳就是所谓的“摩根化”。

摩根用这种方式成立了“托拉斯”,也就是一种垄断组织。托拉斯不同于另一种叫做“辛迪加”的垄断形式,托拉斯本身就是个企业,董事会拥有最高决策权。

摩根的托拉斯统一了运费、消除了重复建设、提高了管理层的水平,改变了无序竞争的状态。

然后摩根用同样的方式又搞了钢铁产业超级托拉斯。

钢铁和铁路是目前美国的绝对支柱,摩根自己就控制了全美钢铁产量的65%!

所以摩根在美国才能有这么高的地位。

李谕随即拉着大家伙一起乘坐火车去往匹兹堡,谢煜希很容易就给他们找到了一处钢厂实验室。

由于李谕名头很大,卡内基梅隆大学也应邀前来。

准确说现在梅隆还没有投资,所以只能叫做卡内基技术学院。

这所学校是卡内基投资建设,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工业和建筑行业人才,正好匹配匹兹堡工业城市地位。

李谕故意提前放出了消息,因为他需要找点人手来帮点忙。

学院必然要卖卡耐基家族面子,派来一个叫做德拉蒙德的十分优秀的小伙子。

小伙子德拉蒙德是苏格兰裔,也是李谕的小迷弟,听说李谕需要帮手,二话不说主动请缨。

李谕大体说了自己想要炼制一种“神奇钢铁”的初衷。

最惊讶的是谢煜希:“你要走爷爷的老路?”

李谕笑道:“不过是搞点小专利罢了。”

“你竟然懂冶炼?”发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