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八十六章 虚幻(2 / 3)

加入书签

一样剃度出家。

——

几天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考察队抵达了中国,北洋政府立马派严复去迎接。

李谕自然也到了场。

严复提前向李谕了解了一些西医的情况,只是没什么信心:“现在全国最少有五六百个洋医生,但这么多年过去,没见什么起色。”

李谕说:“那些都是传教士医生。说到底传教士信奉的还是神学,而非医学。他们没有足够的医学设备以及书籍,关键也未曾受过真正系统的医学教育,跟不上医学发展,至少我没听说哪个传教士毕业于优秀的医学院。”

严复说:“的确如此,他们似乎治病也没治好多少人。”

李谕说:“传教士医生只希望立竿见影,试图尽可能治疗他们能治疗得了的病患。对他们来说,结果重于标准。因为他们把医疗效果与传教挂钩,有了好结果,就能吸引更多信徒。”

“已经用上了心理学。”严复说。

“而且有点销售心理学的味道。”李谕笑道。

伍连德等人曾经建议把中国的西医教育分成三个阶段:

1900年以前算作教会医院时期,虽然有少数几个医学校陆续开办,但基本依靠的是教会医院,只兼收少数学徒传授医学知识;

1901年至1912年是医学教育萌芽时期,这期间上海震旦大学增办了医科,德国人开办了同济医学校,“满铁”则在奉天设了“南满医学堂”;

从1913年开始,正规的医学教育才在中国逐渐成形,教育部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的规程。

严复问道:“美国人这次在北京建的医学校,是什么标准?”

“按照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想法,至少要建成一个比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的医学院。”李谕说。

“他们真想这么干?”严复问。

“根据美国的门户开放等外交政策,他们现在反而有点讨好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此前的留美幼童项目、庚子退款兴建学校都是他们的一种策略。希望通过影响这些未来的中国精英,让我国尽可能慢慢变得亲美,他们就能够施加影响。不管商贸还是政治上,对他们来说,将来的好处要比投入大得多。”李谕解释道。

“是一步大棋,”严复感叹道,“只是听起来好像与传教士们的做法殊途同归?”

李谕说:“只能说做得更加高明。”

严复说:“果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疏才游历多国,见识远超了常人。”

李谕不能说这是因为自己有“上帝视角”的缘故,于是顺着他的话说:“多看看世界的确有用,但先生才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严复笑道:“我早就是个老头子了。”

随着汽笛声长鸣,轮船渐渐靠港。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芝加哥大学校长贾德森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院长韦尔奇走下船,三人后面还有其他随行人员。

李谕给严复进行了一一介绍,严复有点吃惊于考察团的阵容强大,在他心中,这种全美排行前几名大学的校长至少是教育次长等级的人物。

到达京城后,严复和李谕在饭庄招待了考察团。

“非常欢迎诸位的到来,本人报以最诚挚的祝福。”严复首先说。

“谢谢!”艾略特礼貌回道,然后表明立场,“我们这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欧美同样好的医学院,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装备优良的实验室、高水平的教学医院和护士学校。”

严复也问出那个关键问题:“入学标准呢?”

艾略特说:“自然也要按照美国最好医学院的入学标准。”

“这么严格?”严复思忖道,“只怕前几年招不到多少学生。”

李谕觉得无所谓:“规矩从一开始就定好不是坏事,以国人的学习水平,将来达到这种入学标准并非难事。”

“也对,疏才数年前就布局了中小学,”严复有点放下心,“多亏你的先见之明。”

李谕仍旧依照国情给艾略特多提了个建议:“医学院最好开设预科,让中学毕业的学生先读两年。”

“李谕先生的建议我们接受,美国大学亦是如此,”艾略特说,“但学生的英文水平必须达标,因为教学将全程采用英文,毕竟我们没法把所有的医学书籍都提前翻译成。”

严复是翻译行家,说:“翻译医学典籍至少要先懂,而且翻译是个持续多年的过程,并非易事,现在用英文教学没有问题。”

艾略特说:“从明天开始,我们将会陆续造访贵国京城、上海、武汉、长沙、广州、宁波等地的医学院,以编撰考察报告呈递基金会。”

李谕小声对严复说:“这份报告关乎资金”

严复会意:“我会通知交通部,全力配合!”

艾略特虽然不是专门搞医学的,但他确实很懂医学教育。在他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