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六回(1 / 4)

加入书签

鸡鸣声起时,阳乌光动,直至天色大开,千万户烟波从荣州城徐徐升空。

空无一人的小巷,晨雾未散,他立于此处良久,待些许日色姗姗来迟,他抬手声起,“田二,开门!”

话音刚落,只听里屋传来应声后,田二持着布旗出来,将旗插在门柱上的凹槽里,又用几根布条缠住,风来时,草黄色的长布上撰着的“正南铺”三个字清晰可见。

“今儿过节——”鱼沉朝里屋走,嘱咐田二道:“让剩下的人按前儿我拟好的食牌,按部就班,切莫乱了章则,若不依你的,你只管同他们讲,等今儿过了,咱铺子也休上两天,一起去踏春。”

田二一副憨态,点头如捣蒜,“老板放心!以往过节都是这么做的,出不了差错。”

鱼沉面上含笑,“逢过节我都会提一嘴,你们不嫌才好。”

田二将青竹蒸笼层层往上摞,听鱼沉如此说,忽地想起某事,讪笑道:“老板,才前儿他们在我面前说了几句,你听了就当个玩笑话——咱下次过完端午,若在京城有亲戚的,不如折算了银钱让他们回家去,若没有的,只管同我们一起去踏青,既成了家人团圆,咱又乐地高兴!”

“你这话有理。”鱼沉思量半晌,笑容粲然,又吩咐他,“那便在端午前,你拟了要回家的人名给我……既如此,你不如再拟一份不愿去踏青的人名,我也折算了银钱给他们。”

田二闻之大喜,慌乱间险些摞错了蒸笼,“欸!等事儿完了我就同他们讲!”

见鱼沉在一旁赏画,田二似还有话要说,于是将手中的活做完了,走了过来,一双眼睛瞪着画,瞧不出哪儿好哪儿坏,语气似有试探,故作感慨道:“老板,大伙儿都说你好讲话,我起初还不信,那句话怎么说?天下……天下乌鸦一般黑?嘿嘿……这回我是真信了,我说,哪家姑娘若是嫁给了你,不知道多享福哩!”

鱼沉闻言,仍盯着面前的画,面色虽风平浪静,心已出神,随后他又愣了愣,转视笑言:“咱可别祸害好姑娘了,我说你这张嘴呀,合该卖东西时用的上就好了。”

田二不明白他的意思,傻呵呵地笑,鱼沉看着他也笑了起来,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天明亮,人烟起时,正南铺已是宾客如云。

“田二,还有苕子蜜吗?来十六两!”

“田二,你们家橙花蜜也忒香了!再来几两,我送人!”

“怎没有了呢!你莫哄我!我这次真不赊账,你就卖给我吧!”

“田二,这甜糕是新做的吗?蘸你家什么蜜香啊!”

“田二,你们老板呢?”

身侧传来熟悉的声音,田二一面忙地装甜糕,一面瞧过来,笑道:“哟!原来是小荷姑娘,这么早过来了。”

小荷提着木篮,扎着双丫髻,一身明绿布衣,在人群中甚是扎眼,她笑声轻快而娇嫩,“我替咱家姑娘出来买东西。”田二一双眼顾不过来,忙撇开来招呼客人,又道:“我们老板在后院呢,你自个儿进去吧!”

小荷刚至后院,一树香樟下,有一方莲池只开了叶,鱼沉正蹲在树下喂鱼,她放轻脚步,头微微一侧,“我可算是知道鱼公子名字由来了。”

鱼沉半扭过身,忽而一笑,打趣道:“我也可算知道小荷姑娘这名字从何而来了。”

见此公子模样,小荷怔怔片刻,慌忙收了神色,同他笑道:“咱姑娘真有眼光,遇上这么一个风趣老板。”

鱼沉注意到她手上提的东西,心生好奇,“小荷姑娘才买了东西过来?”

小荷摇了摇头,“今儿过节,我出门早,见大街上已是围得水泄不通,什么王公贵府的都出来了踏春了,我又识不了几个字,光听旁边人说道——那是卫家,这是俞家,那处是史家,这处是江家,哎哟可说呢,五花大门的姓,眼睛都瞧花了!”

“是安德坊的江家?”鱼沉故作平静道。

“想是吧,唉京城官宦忒多了,一个人钻一驾马车,好不气派!”

小荷有意无意的话,鱼沉听后,眼底流过几丝落寞,而后又笑起来,倒了两盏茶,二人甫一坐下,小荷将手中木篮奉之,“这是咱姑娘准备的谢礼,因受管束不便出门,托我过来——多谢公子那日救姑娘于水火,又供我们住所,如今咱姑娘在茶肆唱曲,终于有了容身之地,如此薄礼,望公子能收下。”

小荷字字恳切——姑娘特意嘱咐她,一定要将话,一字不落地带到。

木篮上用层白布覆之,鱼沉未急着打开,倒是听小荷话后,关切道:“你家姑娘可在京城住得习惯?茶肆老板待你们如何?”

小荷顿时笑开颜,振振有词,“习惯,习惯!可说呢——茶肆老板瞧我们与鱼公子你相熟,故而未曾苛待我们,又让咱姑娘学唱曲,安身乐业,噢对了,为此老板还给咱姑娘赐花名,叫流莺娘子。我在姑娘身边伺候,学会了不少曲呢!”

瞧她是真高兴,想必流莺娘子也是无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