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第 37 章 二更合一(2 / 5)

加入书签

婆子,铜盆里的热水淋了她一身。

她坐在地上,用手抹了一把湿漉漉的脸,欲哭无泪。

吴老太病倒了,柳氏又回了泉州,吴家就只剩下了三房儿媳祁氏。

祁氏也不想管,大嫂柳氏弄出个烂摊子,谁管谁吃亏。

吴老太爷原是想让冯氏继续管家,可冯氏不愿意,说要忙着给元娘备嫁妆,不得闲。

最后只能落在祁氏头上。

祁氏和柳氏不同,她不瞎逞能,账上没钱,她就去要,让她拿自己的嫁妆贴补家用,这是不能够的。

没钱,那就一块挨饿。

她去找吴老太拿钱,吴老太闭着眼,在炕上装病,装睡。

都是吴家的儿媳,大嫂柳氏管家,婆母吴老太就给拿钱,拿料子,拿首饰的。

她管家,一个铜板都不给她。

没法子,只能去找吴老太爷要了些银钱。

后面吴家铺子里的钱收了上来,一共是四十八贯。

吴老太听闻账上有钱了,身上的病登时好了,还说要管家。

好在吴老太爷不糊涂,不肯让她管。

腊月中旬,

二房着实忙了起来,不仅要准备送到汴梁的年礼,还有送到大名府的。

冯氏的姐姐嫁到了大名府,往年送到大名府的年礼,就要准备两车。

还有与一些姨妈,姑母的礼……来往的旧相识,也是要送的。

每年这个时候,是让冯氏最头疼的时候。

礼不能轻,也不能太重,还要捡青州的特产。

每家给多少礼,姑母爱什么料子,姨妈家的姐儿要出阁了,送些什么添妆。

汴梁的嫂嫂比她们家门楣高,送什么才能入人家的眼。

旁人都以为这官宦人家的正头娘子是享福的,其实不然,各有辛苦。

冯氏还没理出头绪来,汴梁那边已经来了信。

随信一同寄来的还有一车子年礼。

不是冯氏娘家,而是与元娘定亲的伯府。

人家信里询问,元娘的嫁妆备的如何了,信中还提及了宋家小娘子的嫁妆单子已经送过去的事。

这宋家小娘子是元娘未来的妯娌。

冯氏哪里不晓得,伯府范家是来催嫁妆单子了。

“元娘才九岁,这个时候就催嫁妆单子,是不是太早了些。”

冯氏屋里摆着四个打开的箱笼,两个箱儿都是些绸子,缎子。

剩下的两个箱儿,其中一个装的是杂物,其中有两柄缂丝团扇,极为挑眼。

那扇柄不是常见的棕竹,而是一截白玉,缂丝价儿贵难得,冯氏的嫁妆里也就只有两把。

还是她出嫁的时候,她嫂嫂给她添的妆奁。

这样的扇儿,也只有汴梁高门人家才使得。

冯家在吴家面前,是高门,但在汴梁那边,说是高门,只怕会让人耻笑。

如冯家这样的小官之家,在汴梁不知有多少。

剩下的那个箱笼里,装的是一抬炕屏,算不上有多好,只是绢面上绣的仕女像有些考究,便也搬了出来。

“过了年就十岁了,人家都催了,咱也只能赶快为元娘备嫁妆。”

冯氏放下伯府来的信,又拿起了元娘的嫁妆单子,上面连陪嫁几匹缎子都写的一清二楚。

单子已经写完了五张纸,可还是不够。

“把这两柄扇儿,都与元娘做陪嫁吧。”

写在上面,也能体面些。

“娘子……三姑娘也不小了,她的嫁妆也备了起来,这扇儿不与她一把吗?”

卢妈妈忍不住说,元娘的嫁妆都快要掏空冯氏的陪嫁了。

好的都挑了去,剩下的才能轮到三姑娘。

三姑娘出嫁的时候,要是嫁妆单子上没有一两件好的,怕是婆家会看轻。

“我的陪嫁里,还有几柄泥金的扇儿。”

伯府那样的人家,放到汴梁也算是高门子,元娘的嫁妆要是置的薄了,伯府那边会有怨言。

元娘嫁过去,姑婆不喜,到时会受磋磨的。

“要是三姑娘看到你给元娘置办的嫁妆这样厚,她心里怕是会不好受。

都是你生的,也不好薄了她。”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的道理,连卢妈妈都晓得。

“我手里就这么多的银钱,这么多的物件,若是给她们仨人平分,元娘的那份,就不能看了。

伯府见到这样的嫁妆单子,怕是要退亲。

即使不退亲,元娘嫁过去,会有好日子过吗?”

她只能先紧着元娘这边。

冯氏心里还有其他的计量没有说出口。

她二女的亲事还没有订下,想来是越不过元娘的。

姐妹俩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